
武威,古称凉州。这里曾驼铃悠荡,商旅云集,文明交汇,它是河西走廊的起点,是拥有百年辉煌的六朝古都,千年文明积淀刻进了这方小城的骨血中——而这,正是老蔡对传统文化热爱的起点。如今再踏上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,漫步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,老蔡寻找着那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,也思考着一块玉、一个品牌与这片土地的深刻联结。
武威的厚重,是一砖一瓦都浸着历史的温度。站在雷台汉墓前,老蔡望着墓群中轴线两侧整齐排列的车马俑阵,仿佛看见当年驻军列阵、车马严整的壮阔景象。
展开剩余86%这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,1969年因出土“马踏飞燕”享誉世界,那尊三足腾空、一足轻踏飞燕的铜奔马,不仅展现了汉代精湛的青铜铸造技艺,更成为丝路之上“天马西来”的文化象征——它曾驮着中原的丝绸、瓷器,迎着西域的良马、美玉,在戈壁古道上串联起多元文明,武威,从来不是文化的孤岛,而是文明交汇的枢纽。
这份“开放包容”的城市底蕴,影响着老蔡,也让厚德载玉在传承弘扬玉文化的道路上,始终积极拥抱时代浪潮,对新兴渠道与新鲜事物的主动接纳、不断探索,得以让千年玉文化不断焕发新的光彩。
循着佛教东传的轨迹,继续驱车前往武威城郊的天梯山石窟。这座开凿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的石窟,是当之无愧的“中国石窟鼻祖”。1600多年前,高僧昙曜带领工匠们,在这片崖壁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“中心塔柱式”结构,这种将印度支提窟与中国传统楼阁建筑完美融合的设计,影响了后世众多石窟的建造风格。
北魏灭北凉后,昙曜及其弟子们被请到大同主持修凿了云冈早期的“昙曜五窟”,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,这批凉州石窟骨干又去支持龙门石窟的开凿。可以说,没有天梯山,就没有后来云冈的雄浑、龙门的精美。
站在崖壁前,望着洞窟内历经千年仍清晰的造像痕迹,老蔡不禁感慨:“这里的每一寸岩壁,都刻着‘敢为天下先’的勇气,前人敢打破边界、敢开创范式,才给后世留下了如此厚重的文化遗产。”由此及彼,传承玉文化从不是守着老技艺故步自封,同样也要带着“敢做”的精神突破创新,毕竟,所有文化的向好传承,都离不开前人“踏出第一步”,才能有后人“接着闯”的延续。
武威的另一处重要地标鸠摩罗什寺,则像一座“文化深耕者”的精神丰碑。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曾因战乱被困凉州十七年,对一位天才学者而言,这无疑是漫长的禁锢,但也是他译经生涯向下扎根的“深耕”时光。他逐字琢磨梵汉韵律差异,摸清中原文化语境,从“直译”到“意译”反复推敲,将西域佛教义理与中原人文思想融合。
正是这无人问津的十七年,为他日后在长安译出那些文采斐然的经典,打下了无人能及的基础。“没有鸠摩罗什十七年的深耕就没有千古经典,厚德载玉没有扎根源头的十六年,就读不懂玉的品性、传不好玉的文化。”
玉文化的传承,远不止买卖让美玉流通这么简单,而是扎进源头产地,走遍山料矿口、籽料河道,摸清玉料特性与产地文化,将产品严选与深度的文化挖掘紧密结合,文化之脉才能延续,品牌之树才能茁壮。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品牌发展,都没有凭空而来的奇迹,唯有根须扎得足够深,枝叶才能向着更广阔的未来伸展。
这座刻于西夏崇宗天佑民安五年的“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”,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、内容最丰富、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。2.6米高的碑体上,两种文字同记西夏国主李乾顺重修护国寺塔的缘由,“一字双文、一事共载”的设计,是党项族敞开胸怀融合汉文化的证明,是文化多元共生的见证。
无论何种事物的发展,一枝独秀难成春,共生共荣才是长远之道。“正如西夏碑上,两种文字各展风采,却共同记述着同一段历史,厚德载玉也希望在和田玉行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中,同行者既能守正出奇、互鉴所长,更能携手并进、共同成长。”西夏因多元共生留下了不朽印记,玉文化同样需要汲取时代养分、凝聚产业合力,才能照亮和田玉未来的发展之路。
此行老蔡最期待的一站,是回到儿时成长的村庄。黄土沾着鞋边,风里裹着独属家乡的烟火气,儿时的回忆涌上心头,这些故事里,有一位不得不提的耄耋老人——凉州皮影戏、木偶戏非遗传承人马登岐。
几十年前老蔡想要拜他为师未果,如今94岁的他仍在坚持自己一生的热爱,见老蔡来探望,马老还热情展示起亲手制作的皮影与木偶,人物眉眼鲜活,衣饰纹路精致,每一件都透着老匠人的用心。
“给你演段简单的。”马老说着,抬手操控皮影,虽没有正式的锣鼓伴奏,但轻声哼起的秦腔里,满是对这门手艺的热爱。这份跨越数十年的热爱与坚持,是文化传承中最动人的力量,而这也恰是厚德载玉始终践行的初心——传承不是口号,唯有像马老对待皮影戏般用心,去打磨每一块玉、传递每一份文化温度,才能让千年玉韵持续焕发生机。
辞别马老,老蔡带着团队的小伙伴来到了明清街夜市,尝一尝正宗的“武威味道”。这条嵌在武威老城里的仿古小吃街,把这座城千年的厚重,揉进了三餐四季的烟火气里。青砖灰瓦、木质门楣,沿街店铺鳞次栉比,灯笼在暮色中次第亮起,恍惚间真让人看到了当年商旅歇脚时的热闹景象。
空气中飘散着武威三套车的浓郁香气,刚出锅的肉夹馍滋滋冒着热气,烤羊肉的焦香、面皮子的酸辣,一起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,轻易便网住了每一个过路人的脚步与心神。这里是武威最鲜活的图鉴,每一种小吃背后,都藏着一个关于迁徙、融合与生存的故事。
驼铃声声早已远去,但那份开放与接纳,沉淀在了街头巷尾的一碗一筷中,历史二字不是只存在于遗迹中,它也活在热气腾腾的烟火里。正如玉石一般,是亿万年才得以孕育一方的瑰宝,但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,承载着一个个平凡却温暖的愿望。
行走在武威的厚重与鲜活之间,老蔡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寻根之旅。这方小城,从未在历史中沉寂,反而在每一次时代的回响中,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武威的砖瓦岩壁,处处藏着关于玉文化传承的启迪,而厚德载玉,正将这份启示解读于当下,让每一块玉,不再仅仅是自然的瑰宝,更成为承载历史、沟通古今、映照时代的精神载体。
山河依旧,文明不息
厚德载玉,愿与每一位热爱文化的朋友同行
在古老与现代的交汇处
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
共同书写玉文化新的篇章!
发布于:云南省博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